舌診是指醫生通過觀察患者舌質、舌苔用以了解病邪的性質、病位的深淺以及邪正的消長變化,是中醫望診的重要內容。筆者多年所見臨床病例中凡濁毒內蘊者黃厚膩苔為常見。一般認為黃厚膩苔多與濕熱或痰熱內蘊、食積化腐、外感暑熱、濕溫等相關,經清熱利濕、祛痰消積等藥物治療,黃厚膩苔即會很快消退。清·劉恒瑞《察舌辨癥新法》記載:“正黃色,為胃土正色,為溫病始傳之候。其為濕溫、溫熱不能上蒸而化為津液者......牙黃無孔,謂之膩苔,中焦有痰也。若濃膩為陽氣被陰邪所抑,必有濕濁、痰飲、食積、瘀血、頑痰為病,宜宣化。”但有的黃厚膩苔則頑固不退、經久難消,或者用藥稍有減輕而停藥后加重。
李佃貴教授重視宏觀與微觀相結合,倡導“衷中參西”“中體西用”。主張在中醫望、聞、問、切四診合參的基礎上,將胃鏡、病理作為中醫望診的延伸,才能更準確地抓住疾病的本質,取得滿意療效。認為頑固性黃厚膩苔的本質是濁毒內蘊,濕熱中阻。以濁毒立論防治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化生和異型增生等胃癌前病變,取得了突破性進展,使部分患者腸化生和異型增生減輕或消失,使胃癌的藥物預防成為可能。筆者有幸跟診李佃貴教授學習,受益匪淺。現將其治療頑固性黃厚膩苔的經驗總結如下:
濁毒致病特點
李佃貴教授認為濁毒為病,常與痰、濕、瘀、毒并存。濁毒較之濕邪,更為黏膩滯澀,重濁稠厚。因此,病勢更為纏綿難愈,多久久不能盡除。較之痰邪,濁毒變化多端,可侵及全身多個臟腑、四肢百骸,同時又會隨體質及環境因素寒化、熱化,從而出現種種變局。濁毒的存在可導致痰、瘀、毒等病理產物的產生,相兼為病,加重病情。濁毒困擾清陽、阻滯氣機,可以導致津液停聚,加重痰濁;濁毒膠結,阻礙氣血運行,更可加重氣血瘀滯。濁毒傷人正氣,蘊結成毒,或化熱生毒,更可耗血動血、敗壞臟腑。四者相兼,元氣日衰,則病歸難治。
濁毒侵及人體,留滯于臟腑經絡,病久不去,容易生變。濁毒循人體經絡體系,由表入里,由局部至全身,致人體細胞、組織和器官的濁化、濁變,即形態結構發生改變,包括西醫病理學中的肥大、增生、萎縮、化生和癌變,以及炎癥、變性、凋亡和壞死等變化,其結果是毒害細胞、組織和器官,使之代謝和機能失常,乃至機能衰竭。
李佃貴教授濁毒理論的提出,為癌前病變乃至腫瘤的中醫診療,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。
濁毒與舌、脈關系
臨床上濁毒證患者以黃膩苔多見,但因感受濁毒的輕重不同而有所差別。以濕濁之邪為主者,舌苔膩、薄膩、厚膩,或黃或白或黃白相間;濁毒并重者,舌苔多為黃厚而膩;以熱毒為主者,舌苔黃而微膩,或黑或中根部黃膩。并根據黃膩苔分布在舌部位的不同,來區分濁毒致病的臟腑。如舌兩側黃膩苔屬濁毒在肝膽、舌中部黃膩苔屬濁毒在脾胃等等。外感病變時,亦可根據黃膩苔所在舌尖、舌中部、舌根部的不同來區分濁毒在上焦、中焦、下焦。
濁毒證患者滑數脈常見,尤以右關脈滑數突出。臨床以滑數、弦滑、弦細滑、細滑多見。濁重毒輕者,脈多濡緩;濁毒并重者,脈多濡數;毒重濁輕者,脈多滑數。
濁毒內蘊、濕熱中阻的臨床表現
主癥:胃脘痞脹或疼痛,痛有定處拒按,胃灼熱反酸,大便臭穢,黏膩不爽,排出不暢,小便混濁。
兼次癥:或頭暈目眩,脅有痞塊,惡心腹脹,或寒熱往來,身目發黃,或面色晦暗,口苦口臭口干,身重肢倦,或惡心干嘔,入食即吐。舌質紅或黯紅,苔黃厚膩或薄黃,脈弦數或弦滑。
濁毒內蘊、濕熱中阻的治療原則
李佃貴教授認為濕為濁之源,濁為濕之甚;熱乃毒之漸,毒乃熱之極。徒解其毒濁難去,徒化其濁則毒愈甚。葉天士治療濕熱,“或透風于熱外,或滲濕于熱下,不與熱相搏,勢必孤矣”,采用濕熱分消論治療效顯著。受其啟發,李佃貴教授針對濁毒內蘊、濕熱中阻的頑固性黃厚膩苔,制定化濁解毒方,以化濁解毒、清熱利濕。再“觀其脈證,知犯何逆,隨證治之”。
李佃貴教授化濁解毒方由二部分組成。一方面芳香以化濁,另一方面苦寒以解毒。
化濁解毒方的基本藥物組成:茵陳15g,黃芩12g,黃連12g,白花蛇舌草15g,半邊蓮15g,半枝蓮15g,藿香9g,佩蘭9g,板蘭根15g,絞股藍15g,苦參10g。
芳香以化濁:化濁藥物組成由雷氏芳香化濁方演變而來,經李佃貴教授加減后,對舌苔厚膩型濁毒內蘊者療效顯著。雷氏《時病論》“治五月霉濕并治穢濁之氣......非香燥之劑不能破也。當用芳香化濁法,俾其氣機開暢,則上中之邪不散而自解也。”李佃貴教授以藿香、佩蘭芳香化濁,加減配伍半夏、僵蠶等破痰祛濕;陳皮、木香等溫燥化濕;香附、大腹皮等寬胸腹;厚樸、萊菔子等暢脾胃,使上中氣機寬暢,給濕濁以動力,使濕濁暢出;再配以荷葉升清,令清升則濁自降。如是用藥,微苦微辛,平淡芳香,有輕清流動,宣展氣機,芳香化濁之妙。
苦寒以解毒:毒由熱生,變由毒起,毒不除,變必生,故治以清熱解毒。清熱解毒李佃貴教授常用茵陳、黃芩、黃連、白花蛇舌草、半邊蓮、半枝蓮、苦參、板蘭根、絞骨藍等藥物,濁毒重者酌加全蟲、蜈蚣、土鱉蟲、水蛭等藥物攻毒解毒。
李佃貴教授常說:“辨證要審慎,要建立中醫辨證思維。不是簡單的一是一、二是二,要動態地看問題,整體地看問題,辨證地看問題。”雖然舌苔與中焦的關系為密切,但辨證之時仍需結合患者舌質、脈象、癥狀,四診合參。然以黃膩苔論治濁毒,仍是給基層醫療工作者及患者提供了簡單、有效、直觀的觀察病程發展狀態的方法。(劉兵 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中醫醫院)
(注: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。)